网站泄露用户信息,保险行业混乱现象引关注
近日,一记“泄露门”将保险行业又推到了风浪尖上,2月26日,不少网友发现,在中国人寿合作的成都众宜康健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众宜风险管理”网站上,只要登录进去的人,都可以尽情地查询别人的详细资料,包括投保人、被保人姓名、性别、证件号码、证件类型、出生日期和手机号码,并且还有关于险种名称、投保单号等详细资料,其数据库中公开的保单信息高达80万份!
这无疑是轩然大波!一直以来,网络信息安全就是众多网友关注的对象,从之前的用户账号公开拍卖,到后来淘宝上的一元骗局,再到后来的各种信息泄露及黑客的追踪等,已经使众多网友的神经变得极度的敏感。而作为国企的中国人寿,向来以线下市场为主,对于互联网的进攻可谓是异常的低调并不太关注,但从“代签门”到“骗保门”再到如今“泄露门”,保险业巨无霸中国人寿正经历空前的信誉危机。当然,用户信息被作为重要商业资料进行有偿转让的行为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情,特别是目前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着客户共享的乱象,“很多时候你成为了某家银行客户也就意味着你成为了该行旗下寿险公司的客户”,业内人士如是说。而有网友也表示:“我的信息早就被人拿去卖了不知多少次了,银行,保险公司,汽车销售公司,等等只要你在上面留下了个人信息和电话的都会被卖或者拿去和其他公司交换,这已经是司空见贯了,但是这么直接的把用户信息公布在网上的还真是少见。”
无论中国人寿怎么辩解是由于系统升级原因造成的都显得苍白,目前中国的保险行业极其混乱已经是公认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基层的业务员,为了拿到保单更不惜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由于保险的收益期比较长,而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是无底薪的,不拿到保单就没有收入,在业务压力及高额提成的诱惑下,有些业务员就会耍心机去做一些欺骗顾客的勾当。如笔者亲身经历过的,当年刚毕业在南宁找工作,由于用工需求量低但毕业生数量较多,连文员之类的工作都非常的难找,但唯有一些保险公司打着高额的工资水平主动去拉人面试,去了之后,就会跟你鼓吹买保险有多好,并且要获得他们高薪职位的就职机会,就必须先买一份保险。但实际上真正入职了之后,依然是从最低层的无底薪外勤业务员做起。
今日,腾讯财经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人寿保险此次“泄露门”的专题报道,报道刚发表不到三个钟,回复的帖子就已经高达3000多条,大部分都是在说中国保险行业的混乱现象,很多网友都爆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网友直斥中国的保险业都是骗子,眉山市网友说:“几年前买过一份人寿的保险。购买前,业务员跟你一阵神吹,买后一看长长的合同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三年交了13000的保费,退保时退了2000多点。”,而杭州的网友也说:“退不了的,你交的2万有一部分成了业务员的提成,所以退保要扣很大一笔手续费,保险公司不可能全额退给你的,只能是汽车进去,自行车出来.”,也有网友在担忧:“保险已经买了几年了,现在这种情况,后续是继续买呢还是不买呢?”
由于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方面尚无一部统一的专门性立法,且各企业并未意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操作上也多不规范。一旦其内部管理存在疏忽和漏洞,如技术问题或被个别工作人员利用,就容易发生信息泄露。另一方面,虽然保监会出台多项管理措施,规定保险公司不得隐瞒和欺骗投保人,更禁止商业银行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但基层保险业务员在银行网点进行销售误导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难道因为固有的法律漏洞,保险企业就可以肆无忌惮地钻营,罔顾商誉和客户利益而不理?
目前保险业业务增速放缓,反映出行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缺乏竞争力等深层次问题。受投资收益不高、经营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改善行业经营效益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保险业还因信誉、操守等最基本的因素而制约发展,那么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保险业的生存空间将受到极大的挤压。保险企业应首先做到自律,并加强从业人员约束和规范,企业在业绩放缓形势下也应该调整业务结构,优化产品配置。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首先应从立法上加大企业的失信成本,对违约违法企业处以重罚,让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其次,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可通过监控设备、产品公示、要求保险销售人员必须亮明身份等措施消除信息不对称,并加大维权意识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维权能力。消费者在遇到权益受到损害时,也应及时向当地行业协会、消委组织投诉,也可向工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