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社区为主的微信读书
发布日期:[2016/3/28] 编辑:奇亿广州网站建设
社交与社区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社区与社交并不是一回事。社区是基于内容的,而社交更多是基于关系链的。
现在微信读书所做的,更多是社区的工作,而非社交的工作。
人们会因为某本书、某个主题而讨论起来,然后相互认识。这是从社区发展到社交。
但社交并不一定能发展为社区。就简单问一下,各位认为自己现有的微信关系链中,有共同阅读爱好的朋友有多少?进一步,能聊得起来的,又有多少?越是少见的阅读爱好,其社群的规模越少,也就越不可能出现在微信关系链中。毕竟对于绝大部分的人(即非引爆点中所指的个别人物)而言,微信关系链还是以熟人为主。但你可以在豆瓣的各种小组上找到同好,讨论一番,然后私信留下微信号再进行联系。
在微信读书上,甚至连私信的功能都没留下来。自然也不能直接加微信好友。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认为微信读书现在是在做社交阅读的,都偏离了现有事实。微信读书是在做一个阅读社区。我也不认为其后面会发展为社交阅读软件,因为其机制的本质是围绕内容的二次创作和分享,而非漫无边际的闲聊。
图书电商:社区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说图书电商才是微信读书的基础?因为社区不能没有内容(话题)。
与豆瓣类似,微信读书是一个围绕内容而生长的社区。但与豆瓣不一样的是,这个社区与阅读紧紧地捆绑在一起。阅文集团提供最基础的内容,而微信读书自带浏览器,同时将其中的内容化作一个个小组(书籍)和话题(语句)。
在微信读书中,内容的二次创作只有两种:想法与对想法的评论。而这些二次创作的内容载体是基于书籍本身、书籍内容和他人的想法。用户可以对书籍进行推荐、点评,也可以对其中的一段语句、图片、章节进行评论,还可以对他人的想法进行评论。
不过用户也可以无中生有,不基于任何内容发表想法。
另外,微信读书也能将通过图书电商将阅文集团所拥有的内容资源进行变现。尽管现在看来,商业化不是微信读书的核心目的,毕竟已经有了QQ阅读。
阅读社区及其机制
在明白了社区与社交之间的区别以及内容在社区中的核心地位之后,再来探讨社区的运作。
通过微信读书的官网,可以得出以下思路:
产品口号:让阅读不再孤独
产品功能:阅读、发现好书、交流阅读想法、比拼阅读排行
可以看到,除去最基础的阅读功能,微信读书主要有三点功能。其中,比拼阅读排行更符合阅读社交的概念,而非阅读社区,因为阅读时长的比拼不产生任何内容;发现好书和交流阅读想法则更像一个阅读社区所具有的功能,一个是内容推荐,一个是二次创作和分享。
对于阅读排行这一功能而言,个人是抱有怀疑态度的。
通过排行榜这种竞争机制来促进阅读,其本意是好的。但对于阅读这种短时间难以见效、非功利的行为,为其加上一个功利性强并促进竞争的功能是否合适,我认为是值得斟酌的。
另外,这种反馈会引导阅读倾向,使读者追求一些简单、易懂的读物。阅读本身是一个相当消耗注意力的动作,特别是边阅读边思考的时候。同时,当书籍内容越复杂时,注意力的消耗便越严重,能坚持阅读的时间越短。举个例子,读一小时的高等数学和起点小说,这两者对注意力的消耗不在一个层级。因此,如果为了冲榜,阅读一些深奥的理论书籍和哲学书籍并不合适,而阅读小说是最合适的。
如何恰当地匹配反馈的功利性和阅读的非功利性、排行榜的短期激励与阅读的长期效用,是这个功能的设计时更应该考虑的。
抛开以社交为目的的阅读排行功能来谈,微信读书的阅读社区是基于三大要素组成的:内容、关系链以及用于连接内容和关系链的社区机制。
内容之前在图书电商的部分有所提及,是社区的基础。
关系链
然后,在讨论社区机制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微信读书中,关系链所起的作用。在微信读书中,用户的关系链是这样的:
原始关系链:使用微信读书的微信好友
关系链扩张:通过想法寻找希望关注的人、对关注者回粉
可以看到,微信对于微信读书而言主要是起到了建立原始关系链的作用。使用微信读书后,其会自动导入微信的关系链;如果新增好友中有使用微信读书的,也会自动关注。但其不会向你主动推荐好友,也不会进一步扩充到二度关系(好友的好友)。
那么,这个原始关系链有什么用呢?个人看来,貌似并没有什么作用。
如之前所提及的,熟人关系链本身对内容生产没有太大帮助。对内容不感兴趣的没法沟通,对内容不熟悉的难以沟通。这如同高手过招,越是高深的领域,一般人对此的判断能力越差,基本连话都插不上。因此,除非把一些阅读群的关系链直接拉进去,否则再多的关系链也不会触发互动,因为没有共同话题。和朋友聊的话题,以及和书友、笔友、网友聊的话题,不是一个话题。当然,如果微信中的书友蛮多的话,还是不错的起点。
关系链的扩张建立在对内容的二次创作上。在微信读书中,用户只能通过想法去寻找别的用户。如果某人没有写下想法的话也就没有途径去发现他,除非他主动对你进行关注。
社区机制
最后是关于社区机制的讨论。社区基于内容进行运作:
二次创作的内容载体可以是书籍、书籍内容、评论,也可以没有载体,随心所言;
二次创作的形式一般是评论,也可以对书籍进行推荐,虽然两者目前没有差别;
针对二次创作可以给与的反馈有点赞、评论、分享、关注。
以上基本构成了微信读书社区的生态体系。没有提及的功能有关注的人正在阅读的书籍以及阅读排行。
从产品设计上,对于二次创作内容给予了充分的展示空间:想法(所有、关注的人)、书籍内容、书籍详情。但对于优秀的内容没有给予充分的展示空间,想法都是基于时间顺序、关注的人和关注书籍,而在书籍内基于相同内容的想法的展示机制没有找到样本。
对于内容反馈或者说思想交流上,个人认为过于简化。
想法只能赞,不能踩,相应地有一堆只有一句话、无意义的想法,也没法单独屏蔽;交流只能通过对想法的评论,不能私信,更别说一群人讨论一个话题;分享只能分享到社交媒体和大型社区,如微信、微博、QQ空间,没法直接分享到豆瓣之类的小众社区。
归结起来就是:
过简的反馈机制导致优秀内容不够突出、劣质内容泛滥;
一对一交流不方便,只有围绕内容的社群却没有围绕特定话题的社群,过度分散;
对外扩散受限于关系链。
当然,这些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原因,尽量简化了交互机制;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产品还不够成熟,一些相对重要的功能还没加进去。
个人理解及评价
最后,谈谈个人对微信读书的理解。
微信读书从目前来看不是一款商业化作品,至少不是纯粹为了内容变现而被创造出来的产品,其中包含了产品团队将社群与阅读体验直接进行融合的想法。
但目前来看,
阅读体验:手机屏幕不适合长时间阅读,同时部分电子书的质量糟糕
图书电商:依靠于阅文集团,种类有限,很多经典作品都找不到
阅读社区:不排除劣质内容,也不推荐优质内容(最新版在书籍详情内有精彩想法,不过用户实际只会在阅读之前查看书籍详情,入口太窄);内容扩散依靠于关注书籍和社交媒体分享;社交功能基本为零,一对一交流困难。
因此,作为一个提供内容的阅读器而言,微信读书并不算好,虽然说只需要APP和手机,不需要向kindle一样额外花费,但内容太少是致命缺点;作为一个围绕书籍及其内容展开的阅读社区而言,微信读书还算可以,但上面的内容鱼龙混杂,而且社群过度分散,每本书都是一个社群,同时又无法直接交流。
本文由奇亿网站建设原创,原文地址:http://www.studstu.com/news/1424.html,转摘请保留版权,谢谢。
2016/3/28 影响百度印象分的因素有哪些?
2016/3/28 社区o2o存在哪些价值?
2016/3/26 在百度做非搜索业务运营的感想
2016/3/26 从个人经历谈生活化营销
2016/3/26 精准高效的QQ群推广方式
2016/3/26 外卖O2O企业开辟新战场为哪般?
2016/3/26 网站优化之几大平台投稿文章的特点分析
2016/3/25 闲谈:互联网电视大家都爱体育
2016/3/25 网站上线之后运营从哪些方面着手?
2016/3/25 “互联网+”专车,看UBER是如何成功的
2016/3/25 陌陌上线网页版的用意何在?
2016/3/25 五大方法搞定网站建设中页面加载速度问题
2016/3/24 专题网站的seo实用策略
2016/3/24 响应式网站怎样设计网页上的图库?
2016/3/24 浅谈电商物流五年计划
2016/3/24 互联网时代谨防网络营销变传销
2016/3/24 建设营销型的手机网站应注意的八个要素
2016/3/23 15个工业类型的网站建设赏析
2016/3/23 流量运营商转向互联网四种方式
2016/3/23 “毒疫苗”事件给社会带来的警示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社区与社交并不是一回事。社区是基于内容的,而社交更多是基于关系链的。
现在微信读书所做的,更多是社区的工作,而非社交的工作。
人们会因为某本书、某个主题而讨论起来,然后相互认识。这是从社区发展到社交。
但社交并不一定能发展为社区。就简单问一下,各位认为自己现有的微信关系链中,有共同阅读爱好的朋友有多少?进一步,能聊得起来的,又有多少?越是少见的阅读爱好,其社群的规模越少,也就越不可能出现在微信关系链中。毕竟对于绝大部分的人(即非引爆点中所指的个别人物)而言,微信关系链还是以熟人为主。但你可以在豆瓣的各种小组上找到同好,讨论一番,然后私信留下微信号再进行联系。
在微信读书上,甚至连私信的功能都没留下来。自然也不能直接加微信好友。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认为微信读书现在是在做社交阅读的,都偏离了现有事实。微信读书是在做一个阅读社区。我也不认为其后面会发展为社交阅读软件,因为其机制的本质是围绕内容的二次创作和分享,而非漫无边际的闲聊。
图书电商:社区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说图书电商才是微信读书的基础?因为社区不能没有内容(话题)。
与豆瓣类似,微信读书是一个围绕内容而生长的社区。但与豆瓣不一样的是,这个社区与阅读紧紧地捆绑在一起。阅文集团提供最基础的内容,而微信读书自带浏览器,同时将其中的内容化作一个个小组(书籍)和话题(语句)。
在微信读书中,内容的二次创作只有两种:想法与对想法的评论。而这些二次创作的内容载体是基于书籍本身、书籍内容和他人的想法。用户可以对书籍进行推荐、点评,也可以对其中的一段语句、图片、章节进行评论,还可以对他人的想法进行评论。
不过用户也可以无中生有,不基于任何内容发表想法。
另外,微信读书也能将通过图书电商将阅文集团所拥有的内容资源进行变现。尽管现在看来,商业化不是微信读书的核心目的,毕竟已经有了QQ阅读。
阅读社区及其机制
在明白了社区与社交之间的区别以及内容在社区中的核心地位之后,再来探讨社区的运作。
通过微信读书的官网,可以得出以下思路:
产品口号:让阅读不再孤独
产品功能:阅读、发现好书、交流阅读想法、比拼阅读排行
可以看到,除去最基础的阅读功能,微信读书主要有三点功能。其中,比拼阅读排行更符合阅读社交的概念,而非阅读社区,因为阅读时长的比拼不产生任何内容;发现好书和交流阅读想法则更像一个阅读社区所具有的功能,一个是内容推荐,一个是二次创作和分享。
对于阅读排行这一功能而言,个人是抱有怀疑态度的。
通过排行榜这种竞争机制来促进阅读,其本意是好的。但对于阅读这种短时间难以见效、非功利的行为,为其加上一个功利性强并促进竞争的功能是否合适,我认为是值得斟酌的。
另外,这种反馈会引导阅读倾向,使读者追求一些简单、易懂的读物。阅读本身是一个相当消耗注意力的动作,特别是边阅读边思考的时候。同时,当书籍内容越复杂时,注意力的消耗便越严重,能坚持阅读的时间越短。举个例子,读一小时的高等数学和起点小说,这两者对注意力的消耗不在一个层级。因此,如果为了冲榜,阅读一些深奥的理论书籍和哲学书籍并不合适,而阅读小说是最合适的。
如何恰当地匹配反馈的功利性和阅读的非功利性、排行榜的短期激励与阅读的长期效用,是这个功能的设计时更应该考虑的。
抛开以社交为目的的阅读排行功能来谈,微信读书的阅读社区是基于三大要素组成的:内容、关系链以及用于连接内容和关系链的社区机制。
内容之前在图书电商的部分有所提及,是社区的基础。
关系链
然后,在讨论社区机制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微信读书中,关系链所起的作用。在微信读书中,用户的关系链是这样的:
原始关系链:使用微信读书的微信好友
关系链扩张:通过想法寻找希望关注的人、对关注者回粉
可以看到,微信对于微信读书而言主要是起到了建立原始关系链的作用。使用微信读书后,其会自动导入微信的关系链;如果新增好友中有使用微信读书的,也会自动关注。但其不会向你主动推荐好友,也不会进一步扩充到二度关系(好友的好友)。
那么,这个原始关系链有什么用呢?个人看来,貌似并没有什么作用。
如之前所提及的,熟人关系链本身对内容生产没有太大帮助。对内容不感兴趣的没法沟通,对内容不熟悉的难以沟通。这如同高手过招,越是高深的领域,一般人对此的判断能力越差,基本连话都插不上。因此,除非把一些阅读群的关系链直接拉进去,否则再多的关系链也不会触发互动,因为没有共同话题。和朋友聊的话题,以及和书友、笔友、网友聊的话题,不是一个话题。当然,如果微信中的书友蛮多的话,还是不错的起点。
关系链的扩张建立在对内容的二次创作上。在微信读书中,用户只能通过想法去寻找别的用户。如果某人没有写下想法的话也就没有途径去发现他,除非他主动对你进行关注。
社区机制
最后是关于社区机制的讨论。社区基于内容进行运作:
二次创作的内容载体可以是书籍、书籍内容、评论,也可以没有载体,随心所言;
二次创作的形式一般是评论,也可以对书籍进行推荐,虽然两者目前没有差别;
针对二次创作可以给与的反馈有点赞、评论、分享、关注。
以上基本构成了微信读书社区的生态体系。没有提及的功能有关注的人正在阅读的书籍以及阅读排行。
从产品设计上,对于二次创作内容给予了充分的展示空间:想法(所有、关注的人)、书籍内容、书籍详情。但对于优秀的内容没有给予充分的展示空间,想法都是基于时间顺序、关注的人和关注书籍,而在书籍内基于相同内容的想法的展示机制没有找到样本。
对于内容反馈或者说思想交流上,个人认为过于简化。
想法只能赞,不能踩,相应地有一堆只有一句话、无意义的想法,也没法单独屏蔽;交流只能通过对想法的评论,不能私信,更别说一群人讨论一个话题;分享只能分享到社交媒体和大型社区,如微信、微博、QQ空间,没法直接分享到豆瓣之类的小众社区。
归结起来就是:
过简的反馈机制导致优秀内容不够突出、劣质内容泛滥;
一对一交流不方便,只有围绕内容的社群却没有围绕特定话题的社群,过度分散;
对外扩散受限于关系链。
当然,这些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原因,尽量简化了交互机制;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产品还不够成熟,一些相对重要的功能还没加进去。
个人理解及评价
最后,谈谈个人对微信读书的理解。
微信读书从目前来看不是一款商业化作品,至少不是纯粹为了内容变现而被创造出来的产品,其中包含了产品团队将社群与阅读体验直接进行融合的想法。
但目前来看,
阅读体验:手机屏幕不适合长时间阅读,同时部分电子书的质量糟糕
图书电商:依靠于阅文集团,种类有限,很多经典作品都找不到
阅读社区:不排除劣质内容,也不推荐优质内容(最新版在书籍详情内有精彩想法,不过用户实际只会在阅读之前查看书籍详情,入口太窄);内容扩散依靠于关注书籍和社交媒体分享;社交功能基本为零,一对一交流困难。
因此,作为一个提供内容的阅读器而言,微信读书并不算好,虽然说只需要APP和手机,不需要向kindle一样额外花费,但内容太少是致命缺点;作为一个围绕书籍及其内容展开的阅读社区而言,微信读书还算可以,但上面的内容鱼龙混杂,而且社群过度分散,每本书都是一个社群,同时又无法直接交流。
本文由奇亿网站建设原创,原文地址:http://www.studstu.com/news/1424.html,转摘请保留版权,谢谢。